——读《我们仨》而感
少时琴瑟和鸣,青年出国留学,得女同还故国。
女儿圆圆被海关人员叫做china baby,一说是当时为数不多,在异国出生的中国小孩,再就是说,她生得,如瓷(china)娃娃一般灵巧可爱。
潦草读过杨绛了女所愿,而写的《我们仨》,在送别了早逝的女儿之后不久,钟书亦去。
杨绛先生一个人写下九万字回忆录:
“我一个人 思念我们仨。”
钟书与女儿圆圆嬉戏、捉弄的画面犹在眼前,杨绛像极了两个稚童的母亲,无奈而宠爱地看着自己的丈夫与女儿打闹。许多情节,都是生活中的琐碎。恰是绕有智慧的相处,格外生出趣味。
其实我瞎读些书,不求甚解。但比对而来,钟书杨绛,虽晚年有憾,于杨绛而言,其中苦痛更是难道。但又因为往事足够丰盈,所以回忆也是一种好的消遣。她在晚年最后的日子里,一个人怀念着一生所爱。或者说,尚有所爱可做怀念,已经够让人艳羡了。
想起三毛与荷西,想起我读过的《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字字回忆字字怀念荷西。她漂泊一生,只有荷西对她是那样地好。她要去沙漠,荷西安顿好一切再接她过去。她要如何随着自己的性子,荷西都在护她周全的范围内由着她去。三毛下定决心跟他一辈子,以为自己有了小孩时,又是如何地惊喜。但一切都随着荷西的意外身亡,戛然而止了。
无疾而终的爱情。
于是三毛从沙漠回到大陆,遍历山河。
读她的《万水千山走遍》格外有意思。你能知道,她是个真的拥有自由灵魂的女子。她似风、又似烈酒、又似烟呛进喉咙。每一个关于中南美洲的故事,在她的笔下重现,我甚至以为,我也该到那里去寻灵魂的归宿。
但我们回到现实看看,好像对于我自己来说,目前只要获得一些些的理解就够了。再不要向深处走去,宁愿少一些勇气。比起上个世纪的他们,我们或许,真的有些懦弱。
但能获得一些理解,就已经很好了。主动降低期望值,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会因为不被期待,而转变为一种惊喜。于日常的琐碎乏味来说,也不失为是一种调和。
我们各有各的人生,在相交的时刻举杯,在平行的时刻遥望,在背道而驰的时刻,不回头只看着远方。
可是人类向来贪心,总归是意难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