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原名:蒋冰之,是我国唯一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的女作家,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三十年代初期,丁玲就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
丁玲是一个文学兴趣广泛的人,对中外文学具有宽阔的容受性。她喜爱莫泊桑、福楼拜、雨果和巴尔扎克,也喜爱狄更斯。还喜爱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她更爱读的作品。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作者一贯善于以委婉绵密的笔触对人物作深刻的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仍在。然而因为动态的描写多了,静态的心理分析少了,环境的刻画突出了,情景交融的描写增多了,便没有了某种外国心理分析小说式的酣畅淋漓,却有了中国文学固有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的蕴藉的神韵和情致。她寻求民族特色的努力,和作者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因为民族风味浓郁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吸引自己民族的读者,更好地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初,日寇步步入侵,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丁玲编辑刊物,撰写文章,参与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呼吁抗日救国。由此为执守“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当局所不容,于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将她绑架,押解南京拘禁。
三年后,丁玲由中共地下党营救出狱,改名易姓投奔红色的希望陕北,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初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毛泽东热诚欢迎这位第一个来到红区的女作家,指示开个欢迎晚会。晚会在一间大窑洞里举行,毛泽东一见丁玲的面,就热情地伸过手来:“久闻大名,我们还是同乡呀!”他举杯向丁玲一点头:“为出笼自由飞翔的小鸟丁玲同志干杯!”众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丁玲,丁玲兴奋得满脸通红,很少喝酒的她一饮而尽。
席间,毛泽东关切地询问她在国统区的不幸遭遇,丁玲诉说了所受的残暴折磨,拿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就像从远方回到家里的一个孩子,在向父母亲那样亲昵地喋喋不休地饶舌。”
听完丁玲的诉说,毛泽东不失风趣地劝慰道:“黑暗已成过去,身处光明世界,你可尽情发挥了。”他笑问道:“丁玲啊,你想干什么呢?”
丁玲不假思索说想当红军,但不知道毛泽东会不会同意,紧张地等待表态。
“好啊,壮志凌云,不让须眉。”毛泽东点头赞许,“还有一仗可打,正赶得上,跟着杨尚昆他们的前方总政治部上前线去吧。”十一月二十四日,丁玲穿着红军服,戴着红军帽,背起被包开赴在三原的前线总司令部,满腔热情投入了战地生活:行军、训练、采访、著作,夜以继日,不让一刻闲过。丁玲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红军官兵的好评。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毛主席对丁玲的好评夸奖。后来丁玲遭到不幸,被打为反党小集团的领袖。在一段苦痛的反复辩解之中,她仍然无法为自己开脱。文革期间虽年岁已高,但仍无法避免不了被殴打。
1979年丁玲获得平反,回到北京。她立即又充满当年的热情投入到文学事业中。她除了创办大型刊物《中国》,还常常出国到西欧北美访问,在这短短数年间,她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其中《杜晚香》不仅以其清新、秀丽而又极为朴实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魅力,而且成为作家一生探索妇女解放道路的一个艺术答案。